敲击钢轨、清理异物……身旁是繁忙的京广铁路干线,脚下是滔滔东去的长江水。26日是春运首日,“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在凛冽的寒风中屹立,桥面上一群身穿黄马褂的工人,正沿着铁道逐一检视钢梁、枕木。
他们是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武汉桥工段的养护工。中午12时40分,记者跟随他们攀上武汉长江大桥铁路桥面开始巡检。10多名养护工站成一排,他们面前放着将要携带的工具。
逐一清点工具后,他们依次进入防护网内的轨道线开始工作。只见一名工人拿着长长的标尺,在两根轨道间测量一番,然后用漆笔在测量点位写下“+1,0”等字样,有的工人则拿着小锤逐一敲击检查轨枕扣件。
自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以来,一代又一代“养桥人”每天都重复着这样的工作。“春运开始后,通行列车密度会更大,我们必须增加巡检养护频次。”带队的黄志国说。
正是由于“养桥人”专注专业的养护,半个多世纪来,武汉长江大桥虽然先后经历8次较大洪水、77次轮船碰撞,依然十分坚固。最新检验报告显示,年过六旬的武汉长江大桥全桥无变位下沉,9孔钢梁、8个桥墩无一裂纹变形,百万铆钉无松动脱落,全桥无重大病害。
“一年有四季,‘养桥人’要经历五季--春夏秋冬和寒冬。”看到记者冻得瑟瑟发抖,正在检测轨道的养护工陈卿明笑着说,桥上温度平均比桥下温度低5到8摄氏度,江面寒风如冰刀。
对于从部队退伍的陈卿明而言,军人作风是“刻在骨子里”的,更是“家传”的。陈卿明的爷爷是从铁道兵转业成为第一代养桥人的,父亲陈新国也在桥上干了一辈子。1999年从部队复员时,他主动要求转业为“桥三代”。
“人在桥上,桥在心中”。刻在武汉桥工段办公楼上的这几个字,格外显眼。67年来,武汉长江大桥没有发生一起铁路行车责任事故,作为畅通京广大动脉的关键咽喉,见证了一代代养桥人的坚守与一丝不苟。
在武汉桥工段办公楼一楼主控室,大屏上显示着大桥数十处关键处所摄像头视频画面,分两排摆放的10台电脑上实时更新着大桥上桥梁防撞监控系统和桥梁健康监测系统的各项数据。
“这些年,大桥养护经历了传统手工时代到机械化、再到信息化智能化时代的跨越。”当了30年养护工的聂亚林对养桥技术发展感受颇深。他说“新时代的养桥人传承铆钉精神,科学养桥,让大桥继续焕发青春。”
走进武汉长江大桥纪念馆,迎面而来的就是一座象征铆钉精神的巨型雕塑,展示的是几名建桥工人正在给大桥桥梁固定铆钉。
“大桥钢梁架设时需要利用一项热铆技术,将铆钉加热后由几名工人合力将钢梁和钢板铆合起来。”纪念馆讲解员黄宸子介绍,施工第二年,工人发现有铆钉不能全部填满眼孔,存在最大2毫米缝隙。施工单位中铁大桥局当即决定,铲除已经安装的一万多颗铆钉,重新施工。
这次经历给施工工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大桥建成通车后,一些建设工人留下来,承担桥梁养护任务,成为第一代“养桥人”,并将这种“铆钉精神”代代相传。
“养桥人传承下来的‘铆钉精神’,就是在工作中追求‘零差错’,让自己全身心融入事业的奉献精神。”武汉铁路局党委副书记王勇说,一代又一代“养桥人”把自己紧紧铆在党和国家的事业上,让长江首桥永不松动。
由沉阳航空航天大学名誉校长、辽宁通用航空研究院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凤田主持研制的世界首款四座氢内燃飞机原型机29日在辽宁省沉阳市法库财湖机场成功首飞。
中国航发自主研制的AES100先进民用涡轴发动机整机结冰适航试验日前圆满完成,标志着涡轴发动机适航技术取得重要突破,填补了国内空白。
初冬的一天下午,伴随嘹亮的军号,军事科学院军事科学信息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白晓颖快步走进实验室,开始了紧张的科研攻关。
近日,一男子乘坐山地轨道车喂鸡的视频在社交平台火了。看着视频中主人公借助轨道车,“丝滑”穿梭于山间坡头,网友纷纷点赞:“省时又省力,新农人线
“这个技术很有前景,不该‘藏’在实验室,要拿出来转化。”北京理工大学机电学院教授黄广炎至今仍记得,柔性材料防爆样机研制出来后,时任学校技术转移中心副主任陈柏强在全校征集最新成果时说的这句线
当今时代,科技成果转化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产业升级的关键动力,而高校又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支柱,应用型高校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
寒假来临,一些数字产品成为父母的“陪娃神器”,其中有不少打着智慧学习、智能学习旗号的数字设备。这些终端产品能否帮助孩子更好地学习?让孩子过多暴露在屏幕前,对其身心健康有哪些影响?
若患儿有发热症状,可采用物理降温(如退热贴、温水外敷和温水浴)。专家提醒,儿童呼吸道感染多为上呼吸道感染,大多数愈后良好,少数会短期内加重,发展为肺炎或出现并发症。
2023年2月开始,西藏濒危牛在云阳县重庆肉牛繁育场进行克隆胚胎移植。突破高原牛种克隆技术难题,项目组近期成功克隆樟木牛和阿沛甲咂牛公牛各4头,保障濒危牛群公牛延续。
29日上午,在辽宁省沉阳市法库财湖机场,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架以氢内燃机为动力的通航飞机——世界首款四座氢内燃飞机原型机成功首飞。据了解,此次试飞的原型机搭载的是国内首款2.0升零排放增压直喷氢燃料内燃机,
腊月的北京,天寒地冻,已经不适宜对遗址继续进行发掘。于是,孙勐和同事们暂停了田野工作,转而忙着整理出土的文物。
来自高校实验室的“黑科技”,如何更好地运用于生产线,提升产品性能、优化生产管理,在培育发展新动能、赢得未来竞争新优势中发挥“四两拨千斤”之妙用?
寒假来临,一些数字产品成为父母的“陪娃神器”,其中有不少打着智慧学习、智能学习旗号的数字设备。
中国工程院院士尹泽勇表示,航空发动机的防结冰设计和试验能力,既是发动机研制的核心技术,也是发动机通过适航取证必须攻克和掌握的技术。
曾是清华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的白晓颖,2019年来到军事科学院,成为一名军队文职人员。
突破高原牛种克隆技术难题,项目组近期成功克隆樟木牛和阿沛甲咂牛公牛各4头,保障濒危牛群公牛延续。
麻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传染病,如不能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可导致局部皮肤损害,严重者甚至出现失明、面部畸形等。规划还从“规范病例管理,提高治疗效果”“强化畸残预防,促进全面康复”“加强健康教育,消除社会歧视”等6个重点领域,提出早期发现患者、致力精准治疗、预防新发畸残等主要任务。
(责任编辑:)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