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挚情感和对生命敬畏让他的作品历久弥新
时间:2024-03-01 07:10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点击:

  无论是什么体裁,都充满浓烈的情感,《纪念刘和珍君》等文章是用血和泪写成的。真挚的情感和对生命的敬畏,使得鲁迅的文学作品具有永恒的魅力,历久弥新。日前,以鲁迅的七条遗嘱为主题的1925红色经典阅读沙龙活动在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举办,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陈占彪带领读者深入解读经典。

  1936年鲁迅病重期间,写下对家人的七条嘱咐,包括不能因为丧事收任何一文钱,但朋友的,不在此例。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如果不,那就真是糊涂虫。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等等。

  在陈占彪看来,这七条遗嘱不仅展现鲁迅对生死、名利、亲情和论敌的态度,更成为他人生经验的独特注解。当时鲁迅并不觉得有留遗嘱的必要,他回答说:在我方面来说,到那时,我平生言论和主张,已很够留在我死后了,那一套事恐没有必要吧。因此,着名的七条遗嘱并不是面向社会的遗嘱,而是一份面向家属的家事遗嘱。

  虽然被称为‘遗嘱’,实际上鲁迅依然坚信自己至少还能活十年。因为他并不认为自己会死,也就不成为一份‘遗嘱’,不料他竟然去世,终究还是成了一份‘遗嘱’。这份独特的遗嘱被陈占彪形容为鲁迅用生命谱写的一首无韵的生命之歌,他认为,对鲁迅来说,这些内容并不是新的原创,其中内容实际上在鲁迅以往文章中也有所体现,展现了他一贯的思想和态度。

  在陈占彪看来,《呐喊·自序》和《死》两篇文章对理解鲁迅一生尤其重要,分别代表了其事业开端和生命终结,前者叙述他走上文坛之前奋斗、挫折、迷茫的心路历程,后者描绘了他真切的临死体验,对死亡的态度。

  据悉,讲座由上海炎黄文化宣讲团、上海新华传媒连锁有限公司主办,吸引众多文学爱好者前来聆听、交流互动。

(责任编辑:)

关键词:

随机推荐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