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天津市外贸外资营商环境研究报告》发布外资对扎根天津发展充满信心
时间:2024-12-19 14:42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点击:

  企业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產力的重要力量,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则是企业扎根、成长的沃土。今年,我市印发《天津市2024年营商环境质量提昇行动方案》,实施行政审批集成便利、监管服务创新赋能等6项行动,共提出189条具体措施。

  营商环境的“评分员”是企业。日前,天津市贸促会与中国贸促会研究院联合编制并发布《2024年度天津市外贸外资营商环境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其中显示,受访企业对我市营商环境总体评价位於“良好”区间;超八成受访企业认為我市近年来营商环境逐步改善;超七成受访企业预期今年利润将保持稳定或有所增长;超五成受访外资企业反映中国是其前三大战略市场之一,并将通过天津公司為中国市场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產品和服务。

  2016年,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在借鉴世界银行等机构评价指标的基础上,率先在国内建立了一套符合中国营商环境评价需求的指标体系,并连续8年编制、发布《中国营商环境研究报告》,将企业的声音传达至相关部门,取得了显着成效。

  此次天津市贸促会与中国贸促会研究院组成联合课题组,基於中国贸促会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我市实际,编制并发放了天津市外贸外资营商环境调查问卷,共收回高质量样本近千份,并与近百家外贸外资企业面对面深入交流,从不同角度了解天津营商环境现状。

  据介绍,《报告》的样本企业覆盖全市16个区近千家企业,涉及农业、传统制造业、高新技术產业、服务业、资源行业及建筑业等不同行业,包含国有、外资、民营等不同企业类型。

  从企业类型看,民营企业佔比59.1%,外资企业佔比29.5%,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以下简称国有企业)佔比8.7%,其他所有制企业佔比2.7%(如图1)。

  从行业看,传统制造业企业佔比51.0%,服务行业企业佔比26.2%,高新技术產业企业佔比9.5%,建筑业企业佔比3.1%,农业企业佔比1.7%,资源行业企业佔比1.0%,其他行业企业佔比7.5%(如图2)。

  在此次调研中,受访企业反映,天津还需在產业配套、政务服务、公平竞争、贸易便利化、人纔招聘等方面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据此,《报告》从稳外贸和稳外资角度提出了多项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的对策建议。

  在提昇参展质效方面,研究对重点展会给予倾斜支持的可能;引导行业协会、商协会、贸易投资促进机构根据企业参展反馈建立海外展会效果评估机制,為企业报名参加高质量海外展会提供借鉴和参考。

  在天津港建设方面,摸底天津港运输需求,加密重点国别、地区海运直航航线;持续提昇天津港集疏运水平,提高物流水平。

  在引导企业培育外贸新动能方面,加强外贸新业态新模式相关政策的宣传和业务培训,全面推进跨境电商线上综合服务平臺建设,支持内贸企业采用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等方式开拓国际市场。

  在优化生產经营环境方面,通过问卷调查、企业座谈、实地走访等形式,全面了解外资企业合作需求,搭建政企、内外资企业的交流合作平臺。充分发挥天津作為直辖市的政策优势和天津自贸试验区的对外开放高地优势,加快打造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

  在加强对外宣传方面,构建政府、媒体、智库、企业等多元主体协同联动的国际传播机制,支持在津外企邀请海外员工到天津参加交流活动,亲身体验天津营商环境。

  在加快完善生產经营配套方面,完善產业链布局,明确重点產业链的“四梁八柱”,提高招商引资的精准性。完善园区道路、供水、供电、“三废”处理、消防安全、环保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创造稳定、安全、高效的生產和经营环境。

  在提高科技创新环境吸引力方面,从财政投入、税收激励、科技人纔、创新体系、知识產权、创新创业等方面着手,进一步完善适合天津的创新政策体系,对创新效率更高、公司治理良好和财务风险低的企业予以更多扶持。

  《报告》显示,受访企业对天津的营商环境评价“良好”。超八成受访企业认為天津近年来营商环境逐步改善。其中,49.3%的受访企业认為天津近年来营商环境有一些改善,36.1%的受访企业认為有很大改善(如图3)。

  近八成受访企业认為2024年以来天津市政府出臺的优化营商环境相关举措起到了较好的支持和激励效果。其中,43.7%的受访企业表示激励效果“好”,33.4%的受访企业表示效果“非常好”(如图4)。

  《报告》的评价指标体系由12个一级指标和55个二级指标组成。12个一级指标包括基础设施、生活服务、政策政务、社会信用、公平竞争、社会法治、科技创新、人力资源、金融服务、财税服务、海关服务以及企业设立退出,评价指标取值范围為1分至5分。受访企业对海关服务、企业设立退出、社会法治及政策政务等指标给予了较高评价,其中对海关服务指标的评价最高,达到4.55分,位於“优秀”区间(如图5)。

  受访外资企业对天津的基础设施、财税服务、金融服务三项一级指标的评价高於国有和民营企业,对基础设施的评价為4.50分,达到“优秀”水平。

  受访外贸企业对天津的基础设施、公平竞争、社会法治、人力资源、海关服务、企业设立退出环境的评价高於天津市营商环境总体评价,其中对海关服务、企业设立退出环境的评价超过4.50分,达到“优秀”水平。

  企业经营与投资状况也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营商环境。随着我市相关政策的落地和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受访企业经营状况持续改善,投资信心有所增强。《报告》显示,超五成受访企业对在津发展的前景预期良好。其中,36.5%的受访企业对天津市场前景预期“很好”,14.6%的受访企业预期“非常好”(如图6)。

  超七成受访企业预期今年利润将保持稳定或有所增长。其中,20.2%的受访企业预期今年利润较2023年将“有所增长”(增长超过2%),55.5%的受访企业预期将“基本保持稳定”(增长或降低2%以内)(如图7)。

  “开拓市场”“利用本地资源”“建立生產基地”是受访企业在津投资的首要因素。其中,45.2%的受访企业将“开拓市场”作為在天津开展投资的主要因素,32.7%的受访企业将“利用本地资源”作為主要因素,30.1%的受访企业将“建立生產基地”作為主要因素。“降低生產成本”“產业配套齐全”“寻求战略合作”“享受优惠政策”等因素也被较多提及(如图8)。

  《报告》显示,超七成受访外贸企业预期今年外贸订单量较上年持平或有所提昇。其中,60.5%的受访外贸企业预期本年度外贸订单量“与上年相比基本持平”(增幅/降幅在5%以内),15.6%的受访外贸企业预期本年度外贸订单量“与上年相比有所提昇”(增幅大於5%)(如图9)。

  《报告》显示,超五成受访外资企业反映中国是其前三大战略市场之一。其中,31.1%的受访外资企业认為中国是近期全球投资计划中的“首要战略市场”,21.7%的受访外资企业表示“中国是三大战略市场之一”(如图10)。

  “天津公司是企业战略重点”是受访外资企业在津增资的主要原因。其中,近九成受访外资企业(87.0%)表示在天津增加投资的原因是“天津公司是企业战略重点”。此外,“预期市场增速加快”“预期市场盈利水平提高”“政策稳定性强”也被较多提及(如图11)。

  在日前举行的《2024年度天津市外贸外资营商环境研究报告》发布仪式暨滨海新区招商推介会上,来自26家外资金融机构及相关政府部门的代表共聚一堂,企业家们围绕营商环境的话题谈感受、讲观点,表达了对扎根天津发展、继续深耕中国市场的期待和信心。

  长期以来,天津是许多外资企业的投资首选地之一,目前,在津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超过290家。天津金融监管局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在津外资金融机构发挥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优势,持续加码支持我市实体经济发展,助力天津打造我国北方地区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战略支点。截至9月末,外资银行实现净利润8.58亿元,累计纳税1.9亿元,在津人员投入力度也不断增大。

  在发言中,许多企业代表对我市营商环境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匯丰银行入驻天津近20年,今年,天津分行牵头落地了近年来天津本地企业的首笔海外银团融资。匯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北方区区域总裁崔健表示,天津始终秉承亲商、重商的传统,加速打造外商投资新热土,在营商环境打造方面也走在前列。

  企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副行长全宰亨表示,多年来,天津市政府与金融监管机构一直致力於优化营商环境,不断增强外资银行在本地发展的信心。

  “天津是一个独具特色且充满价值的城市,面对市场带来的种种挑战,政府及相关机构对企业生產经营活动给予了大力扶持。”德意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行副行长郑錕说。

  在瑞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行行长横山卓史看来,作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地区之一,天津长期以来积极促进外资企业在本地投资,助力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提供了丰富的投资渠道,促进企业之间有效对接,这些都為外资企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以企业的感受為重点,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参与了此次《报告》的编制工作,院长赵萍表示,加快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智库是贸促会的四大业务主线之一,中国贸促会研究院愿与天津市贸促会继续深化合作,立足学术、服务企业、代言工商,為推动天津市外贸外资企业的营商环境改善贡献贸促力量。

  天津市贸促会会长唐小文表示,天津市贸促会高度重视稳外贸稳外资工作,自市服务外资企业工作专班成立以来,已累计协调推动解决各类问题和诉求2400餘条。此次发布的《报告》调研方法科学、调研样本代表性强,从企业视角出发,聚焦外贸外资企业在生產经营过程中的感受以及痛点、难点和堵点,為政府部门开展相关工作提供了参考。

  他表示,围绕我市重点工作,市贸促会将进一步用足用好各类经贸信息数据,打造贸促工作服务链和生态圈,发挥“撮合”“推进”职能作用,促进对外交流合作,推动“走出去”和“引进来”,加强对国际经贸规则的研究解读和培训,保护好企业在海外的合法权益,更好服务我市对外开放大局。(记者 马晓冬)

(责任编辑:)

关键词:

随机推荐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