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生育带来中国“人口断崖”40年少生几亿人对中国有何影响
时间:2024-07-05 19:43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点击:

  “要想致富,少生孩子多种树”,1982年成为我国“国策”的计划生育,给一代青年男女留下了尤为深刻的印象。可你知道,中国因为计划生育究竟少生了多少人吗?

  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分别在2005年和2018年分别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实行了长达40年的计划生育,让中国在2005年和2018年这两个时间节点少生了4亿人和3.98亿人。虽然目前的中国仍然保持着世界第一的人口总量,但人口占全球比重却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

  然而,随着近年“三胎”的放开和“人口红利衰减”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计划生育”这一项实行了近四十年的国策再次成为了人们讨论的重要话题:为什么当时的中国,要实行计划生育?计划生育对现代中国的发展究竟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长期以来,人们对“计划生育”存在着一个普遍的理解误区:其一是认为,计划生育是要让人口“只减不增”;其二是认为,“计划生育”是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才提出的一项新兴的概念。

  在经济学领域,人口是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和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际,国家对人口的宏观调控,即“计划生育”便成为了我国初期实行计划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由于“计划生育”又是我国计划经济的一环,因此计划生育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追求人口数量的绝对增加或减少,而是将人口控制在最契合国家当下发展环境的标准。

  实际上,我国的计划生育也随着国家不同时期的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做出了不同的变化和调整: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彼时的中国经历了清末战争、军阀混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长达近百年的战乱,青壮年人口锐减,国家百废待兴。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毛主席,提出了“人多力量大”的口号,政府在这一时期采取了鼓励生育的计划生育政策,并且模仿苏联,给予了生下多胞胎的女性“英雄母亲”,“光荣母亲”的称号,各地医院也对避孕和人工流产手术予以了相应的禁止和限制。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鼓励生育这一计划生育政策下,中国的人口在经历百年战乱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1953年,我国进行了历史上的第一次人口普查,发现我国当时的人口总额为6亿人,相较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的4亿人增长了2亿,共和国初期青壮年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为我国后续第一个五年计划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行奠定了基础。

  然而,面对着中国人口骤然增长的趋势,我国的人口学者马寅初提出了担忧:如果按照1953年新中国总人口6亿人的统计数据来计算,那么当时的新中国在立国短短不到4年的时间里,人口自然增长率便达到了惊人的20%。如果中国后续仍然保持人口自然增长率达到20%的强劲增长趋势,那么中国在20世纪60年代的人口总量将达到21.4亿人,20世纪70年代的人口总量将达到133.1亿人……而以当时中国的工农业发展水平和有限的国土资源来看,中国显然无法承担如此巨额的人口。

  因此,意识到人口爆炸式增长背后隐患的马寅初立刻给国家写信,建议国家应该采取控制人口增长的计划生育政策。1957年,马寅初发表了《新人口论》,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性介绍世界人口学者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着作,马寅初在这本书中再次提到了中国采取控制人口增长计划生育政策的必要性,开创了我国“计划生育”口号的最早先河。

  马寅初的这部旷世着作发表后,立刻引起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的重视,邓小平立即下达指示:要求国务院卫生部等部门立即着手起限制生育的工作,尽早颁布《避孕及人工流产办法》。而刘少奇、周恩来也对马寅初的计划生育建议表示支持。

  遗憾的是,随着1958年“反右运动”的开始,马寅初于1960年被迫辞去了北京大学校长的职务,他所提倡控制人口,计划生育的建议也一度遭到雪藏。1964年,中国进行历史上的第二次人口普查,当时中国的人口总规模达到了7.23亿,到1969年底中国的总人口更是超过8亿,再创历史上的高峰。

  人口爆炸式增长的趋势,让党内外的有识之士已经逐渐意识到了马寅初曾经提出“控制人口,计划生育”的必要性,因此在1962年,国务院就颁发了《关于认真提倡计划生育的指示》,提出“在城市和人口稠密的农村提倡节制生育”,但是此时中国控制人口的计划生育仅仅只是“提倡”,并没有以“国策”的形式被确定下来,推广的区域也十分有限。

  1971年,新中国的总人口量达到了8.52亿,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达到了30.7%。和23.4%。,再创历史新高。面对中国人口增速居高不下的形势,毛主席提出“家庭生一个不少,生两个正好,生三个就多了”,毛主席的这段话后来被写入到了我国第四个五年计划的口号中。

  1973年7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协助周恩来工作的华国锋被任命为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组长。同年12月我国第一次计划生育工作汇报召开,会议上提出了“晚、稀、少”的三字方针。

  所谓晚,指的是晚婚晚育,当时中国晚婚的要求是农村地区女性23周岁,男性25周岁才可以结婚,城市地区男女晚婚的年龄提倡会更高。而“稀”,指的是控制生育的频率,一对夫妇生育孩子的间隔至少要保持4年。“少”,指的是一对夫妇最多能够有两个孩子。

  随着20世70年代计划生育的普及,避孕措施,结扎手术和青年两性教育开始在全国普及推广起来,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当时的国民卫生意识,保障了妇女独立自主的地位,也为日后控制人口的计划生育成为中国的国策奠定了基础。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病逝之际,中国的人口总量达到了9.3亿,不过中国的生育率指数已经从1970年的4.8下降3.2。虽然当时的中国人口生育吕指数仍然要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但对于一个人口大国而言已经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也证明了毛主席时期控制人口,计划生育措施的有效性。

  毛主席病逝后,华国锋同志发挥了主持大局,平稳过渡的重要作用。担任新一任国家领导人的华国锋,延续了毛主席时期以来的计划生育措施,华国锋说道:“计划生育,利国利民,控制人口增长,有助母亲和孩子的健康,保障妇女的解放,推动劳动和生产的发展,应该继续保持下去。”1978年,在我国的新宪法中,“国家提倡和推行计划生育”被写入了宪法第三十五条,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被确定了下来。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成为第二代党领导核心的邓小平立刻着手起了对马寅初等学者的平反工作。恢复名誉的马寅初和他被雪藏多年的《新人口论》再次受到了国家的重视。1979年1月,全国计划办公室会议召开,会议的主要讨论内容是如何在1980年将中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在1%以下。

  在会议上,身为我党元老的陈云提出了他对计划生育的宝贵建议,他说道:“依我看,还是只生一个好,态度要强硬一些。人口问题必须要严格控制,不然将来可不得了。”最终,陈云的建议得到了党组织的采纳。1979年,邓小平在接见英国来宾时也说道:“人口问题是一个重要问题。现在,我们正在把计划生育、降低人口增长率作为一个战略任务。我们提倡一对夫妇生一个孩子。凡是保证只生一个孩子的,我们给予物质奖励。”

  1982年,中国进行第三次人口普查,中国大陆人口总量突破10亿大关。面对着仍然严峻的人口形势,国家在1983年正式决定将计划生育定为中国的基本国策。1990年,中国进行第四次人口普查,这一时期中国的人口总量达到11.3亿,人口爆炸增长的势头得到了有效的缓解。

  1995年,“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成为了中国计划生育的口号。2000年,中国进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国大陆人口总量为12.66亿,生育率指数为1.22,已经处于世界的低水平线上,这意味着我国控制人口总量的计划生育到此取得了巨大的成功。2010年,我国进行历史上的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人口生育率指数为1.18,再创历史新低。

  然而,随着近年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凸显,“两胎”和“三胎”成为了新时期中国计划生育的发展方向。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对过去四十年来计划生育的否认,恰恰是对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的延续。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来说,计划仅仅只是一种宏观调控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无论是少生,还是多生,计划生育的本质是在于将人口控制在符合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区间内,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国民。

  纵观中国跨越半个世纪的计划生育史,我们会发现每一个历史时期中国的计划生育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鼓励生育,弥补了我国自近代战争以来流失的青壮劳动力人口,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20世纪80年代成为基本国策的控制型计划生育,使我国少生4亿人口,大大缓解了我国的环境压力和每个国民的家庭经济压力。而今天中国“二胎”“三胎”的鼓励型计划生育,也必然会在未来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推动中国在全新时期经济的发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关键词:

随机推荐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