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健全公共卫生体系,促进社会共治、医防协同、医防融合”。今年5月,针对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的近视、超重、肥胖、脊柱弯曲异常等,国家疾控局发布《学生常见病多病共防技术指南》,并制定学生常见病多病共防“十要义”,旨在通过行為与环境干预,提高学生常见病监测与干预效率,实现多病共防,保护学生身心健康。
当前,在学生群体中,经常发生的疾病或健康问题包括近视、超重、肥胖、脊柱弯曲异常、传染病、龋齿、心理问题等。当多种疾病或健康问题的病因相同或具有共同的风险因素时,可採取多病共防策略和综合干预措施。例如,长时间的静态行為、不良的睡眠习惯、营养不均衡、缺乏亲子交流等,都可能是导致学生近视、超重、肥胖、脊柱弯曲异常和心理健康问题的共同风险因素。通过增加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充足睡眠和早睡早起、规律生活、均衡营养、加强亲子交流等,可同时预防多种疾病或健康问题,达到多病共防的目标。
实现多病共防,需要採取普遍的公共卫生综合干预措施,构建三级防控体系,包括一级干预、二级干预和三级干预。其中,一级干预侧重推广适宜干预技术,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二级干预注重早期发现高危群体,进行分级管理,并针对重点人群开展干预﹔三级干预针对已出现多病共患的学生,指导学生到专业机构确诊和治疗。例如,学生群体近视等多种疾病或健康问题,具有普遍的公共卫生影响因素。让学生保持足量的户外活动,既有利於强身健体,又能防控多种疾病。因此,学生不仅在学校要进行课间户外活动,而且放学后和周末也要参加户外活动,从而达到每天户外活动时间不少於2小时的目标。
实现多病共防,需要动员各方力量,建立政府、专业机构、学校、家庭和社区共同参与的“五位一体”协作模式,形成一个立体防护网络。政府部门要积极制定健康相关法规,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疾控机构要做好学生常见病和健康影响因素监测,落实各项干预措施﹔医疗机构要组织专家团队进校园,培训健康教育师资,实现学校多病共防全覆盖﹔学校、家庭、社区要加强协作,建设健康友好环境,完善公共健身设施,优化公共空间设计与管理。例如,学生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遗传、行為、环境和社会因素,且受上述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综合作用。其中,膳食营养、身体活动、生活方式、心理健康等是关键的个体因素,食物系统、城市规划与生活环境、公共政策与管理等是重要的外部因素。解决儿童青少年肥胖率上升的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区、政府等多方面协同联动,通过规范食品生產和销售行為、优化学生膳食营养、改变不良饮食习惯、加强学校体育课程、增加社区运动设施等综合措施,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於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儿童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内容。希望全社会行动起来,构建学生常见病多病共防多方协作模式,全方位加强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共同打造学生健康生态圈,让孩子拥有一个健康美好的明天。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於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责任编辑:)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