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过后,霜降之时,便是白菜上市的季节。在河南新乡获嘉县太山镇,路边农田里的大白菜,个个长得像“绿翡翠”一样,青翠欲滴、煞是喜人;菜农们砍菜、精拣、分类、打包、装车,有条不紊,丰收的喜悦洋溢在他们朴实的脸上,犹如冬日里的暖阳。
“你看,田地里空气好,累不着,轻轻松松的一天一百来元到手了。”太山村村民李红英与几个同伴一边用刀砍着白菜一边说笑着。
“今年白菜长势非常好,亩产能达到13000斤,今年白菜价格低,去除各项成本,每亩地能盈利400余元;我种了100亩地,一季下来净收入4万元。”太山镇村民李述林一边装菜一边说。
走进太山村李福胜家的蔬菜大棚,一行行正在卷心的白菜生机勃勃。经了解,大棚以往是每年种植黄瓜、西红柿两茬农作物。经专家指导,今年1月份播种黄瓜,6月份播种西红柿,10月份播种白菜。
“白菜上市时间在春节前夕,价格是现在白菜三到四倍。这样土地的产能增加,每亩轻松增加4000元收入。”李福胜高兴地算着经济账。
获嘉县地处北纬35度的黄河北沿,昼夜温差大,天然形成的“蒙金土”最适合大白菜生长。早在明代,获嘉一带就有种植大白菜的传统。因汁浓、汤鲜、味美,被称为“浑汤大白菜”,并进而成为“贡品”。
种植历史悠久,地理位置特殊,获嘉大白菜靠“自己”的实力“圈粉”。正在装菜的太山镇沙窝营村民刘迎武自豪地说:“我们的白菜品质好,根本不愁卖,除了运往郑州、石家庄、北京等地售卖,还有一些食品加工厂跟我们联系,制成辣白菜,卖到上海、北京等地,还出口韩国。”
走进鑫桥薯业合作社,谈起今年的白菜价格,批发价格在二毛左右,在市场里已经算是高价了。“去年亩产也就1万来斤,今年有1.3万斤,丰收了,但价格就下来了。这季白菜基本上没啥利润,这不收完白菜立马到耕地,种上冬小麦,这样还能弥补一下损失。”周新桥说。
2021年,大白菜批发价平均为每斤0.65元,今年是近年来最低。为何大白菜的价格会遭遇“腰斩”?价格下降的原因主要是白菜种植面积大、产量大增,而且,较暖的气候让北方大白菜退市时间推后,与南方大白菜上市时间迭加,出现了明显的供大于求现象。随着农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蔬菜冬季供应量充足,白菜不在是老百姓餐桌上冬季的主打菜,需求量相对减少。
“太山的白菜确实好吃,在我们那是供不应求,这是我第五年来这里购买,今年白菜批发价两毛钱价格低,我准备冷库贮存500吨,到春节上市能卖到1.5元。”开封的客商周大勇说。
“这个红心白菜看着稀罕,凉拌肯定好吃!”“白菜咋买?”“一元,没货啊!这块地的白菜早被上海的客商提前预定了。”在获嘉县太山镇白菜科技试验田前,村民李杰说。据了解,这块地与河南省农科院、新乡市农科院进行共建合作,推动产学研高效结合,成功改良研发出了的大白菜新品种,成果就地转化、品种就地推广,助推获嘉大白菜菜农增收。
在小摊贩每斤白菜0.3元,超市里经过加工的酸白菜买到三元多。这个价格的对比也值得我们去深思去研究,如何提高当地白菜的收益?深加工、冬贮、品种优。
为持续做好大白菜这篇文章,让特色农产品优中更特,获嘉县坚持科学规划、区域布局、规模经营、集中管理的原则,推动获嘉大白菜种植技术大改进和白菜种植模式大普及,提高获嘉大白菜产量和品质。新乡市农科院白菜品种改良岗位专家、研究员原让花说:“我们团队在获嘉县太山镇建立了研发基地,实现了成果就地转化、品种就地推广,助推获嘉大白菜增产和菜农增收。尤其是科学推广的新品种小包23、小包26,不仅高产优质、防虫耐病,还可以使太山的荤汤大白菜汤更浑,营养更丰富。”
近年来,获嘉县与河南省农科院、新乡市农科院进行共建合作,推动产学研高效结合,保障了白菜品质的稳步提升,2010年获得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标识;2019年取得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证书;2020年被中国绿色发展中心评为A级绿色产品;2022 年3 月,太山大白菜被中国农科院鉴定为具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的独特营养品质特征。
“获嘉县将加大与科研院校共建力度,走出一条前沿化科研+标准化生产+生态化管控+多元化销售的产业发展之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振兴。”获嘉县县长杨新意说。(经济日报记者 夏先清 杨子佩)
(责任编辑:)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