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荣臻评价毛主席第一爱将:如果他还活着十大元帅可能要换座
时间:2025-06-24 13:47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点击:

  1955年9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授衔仪式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隆重举行。当时,共有10位在新中国成立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的杰出军事家被授予元帅军衔,成为军中最高荣誉的象征。作为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聂荣臻,不仅光荣地跻身这十大元帅之列,还亲自参与了授衔候选人从筛选到最终确定的全部环节。在整个过程中,聂荣臻特别提到了一个早已牺牲但对革命影响深远的人物,他感慨道:“如果他如今仍在世,十大元帅的排名肯定要重新排定。”这位人物究竟是谁,竟然拥有如此份量,让聂帅将他与当选的十大元帅并列提及?

  这人便是毛泽东在井冈山革命时期最信任的第一爱将——伍中豪。提起伍中豪的名字,许多人或许不甚熟悉,这主要因为他早在1930年便英勇牺牲于革命战场。尽管如此,伍中豪为革命事业所做的卓越贡献,早已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上。他身上融合了忠诚、勇敢、智慧与仁爱的品质,个人魅力光彩夺目,至今仍令人敬仰。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我军早期革命历史上的杰出将领,重温他那段激情澎湃、英勇无畏的革命岁月。

  伍中豪出生于1903年,湖南耒阳人,自幼聪慧过人,勤奋好学。19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正值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之际。他在校期间深受共产主义思想的熏陶,积极投身革命运动,1924年在党的安排下加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后,伍中豪被派往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担任教官,正是在这里,他与毛泽东结下深厚友谊,开启了他从青涩青年成长为革命栋梁的转折点。

  当时的毛泽东担任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所长,二人同为湖南老乡,自然产生亲切感。伍中豪性格谦逊勤奋、积极向上,令比他年长十岁的毛泽东对他倍感欣赏。伍中豪亦被毛泽东深厚的学识与对复杂时局的精准把握所折服,内心产生了“相见恨晚”的感慨。他郑重地对毛泽东表态:“愿一生追随您,共同开创伟大的革命事业!”

  1927年9月,伍中豪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担任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3团副团长。起义遭遇失败后,他紧随毛泽东撤退至文家市。毛泽东在此召开营级以上干部会议,首次提出转战农村的新战略构想。然而,这一主张遭到了师长余洒度和副师长余贲民的激烈反对,余贲民甚至对毛泽东进行人身威胁。此时,伍中豪毅然拍桌站起,拔枪指向余洒度,坚决要求其服从毛泽东的领导。凭借伍中豪和起义总指挥卢德铭等人的坚定支持,部队最终听从毛泽东指挥,开始向南方转移。(注1)

  伍中豪在这次会议中“拔枪护主”,表面看来鲁莽冲动,实则在革命初期复杂严峻的形势下,一种必要的果敢决断。随后发生在茶陵的“勇阻叛变”事件,再一次彰显了伍中豪对党和革命事业的绝对忠诚与担当。1927年11月,革命军1师1团被国民党军队包围,伍中豪率领一个营的兵力及时前去支援,帮助1团成功突围。然而,已经失去斗志的1团团长陈浩和副团长韩庄剑暗中谋划叛变投敌。伍中豪敏锐察觉异样,一方面紧急派人向毛泽东报告,另一方面向叛变者质问争取时间。毛泽东迅速赶到现场,挫败了叛变阴谋,避免了一场危机的爆发。

  1929年,红军主力在突破国民党军围剿后向南撤退。2月1日夜晚,部队在寻乌县的一个小山村安营扎寨。国民党军队早已掌握红军动向,次日凌晨发动突袭。担任警戒的二十八团在团长林彪错误判断下,仓促撤离,导致包括毛泽东、朱德等领导核心陷入包围。千钧一发之际,伍中豪率三十一团及时赶到,填补战线空缺。面对敌军人数远超己方的压力,三十一团拼死杀出一条血路,成功解救毛泽东、朱德和军部机关,避免了一场可能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灾难。(注2)

  伍中豪与林彪、黄公略三人被誉为井冈山时期毛泽东的“三骁将”,骁勇善战、英名赫赫。1928年,国民党军队对井冈山实行严密封锁,意图将工农革命军困死根据地。根据地前委经过慎重权衡,决定派伍中豪带领一营兵力担任前锋,攻打遂川以夺取军需物资。伍中豪率先以雷霆手段占领遂川大坑,剿灭了驻守的靖卫团。遂川守军迅速反扑,伍中豪巧妙撤出伏击,先后歼灭两路敌军,缴获大量武器。遂川守军几乎全军覆没,遂川城也很快落入红军手中。

  敌军赣军第37师见状,乘工农革命军主力南下遂川之机,出其不意夺取我军防区宁冈新城。我军闻讯后迅速回撤,准备反击夺回失地。2月18日晚,工农革命军分多路潜伏于城外,伍中豪所率3营负责南门和北门攻坚。黎明时分,敌军在南门操练,伍中豪果断发动攻击,毙敌40余人。敌军退回城内,紧闭城门坚守。伍中豪命令8连、9连架设云梯攻城,士兵们顶着枪林弹雨奋勇攀爬。9连连长罗荣桓身先士卒,带领战士们寸步不让。敌人用手榴弹、石头和铁叉多次击倒云梯,攻城陷入胶着。

  见战士伤亡惨重,伍中豪怒火中烧,揣起手榴弹猛冲前进。他命令战士将云梯架至隐蔽处,自己第一个攀爬上城。临近城头,敌人发现即将开枪,伍中豪迅速投掷手榴弹,爆炸声震天,他趁乱跃上城墙,先卧倒隐蔽,观察敌情后连连投掷手榴弹,摧毁敌军火力点,城下士兵随即跳上城墙。不到一刻钟,南门被我军攻破。(注3)随后东门、北门也相继告捷,宁冈新城三面告破。敌军溃逃向西门,却陷入我军伏击,全数被擒。此役共歼敌300余人,俘获100余人,敌营长王国帧与靖卫团团长李树滋阵亡,成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成立以来首次歼灭敌团的重大胜利。此战第一功臣非伍中豪莫属,他的英勇无畏令人敬佩。

  伍中豪不仅勇猛果敢,更具备深厚的战略眼光和战术才能,毛泽东多次在根据地干部会上高度赞扬他是文武兼备的全才。毛泽东强调发动群众的重要性,伍中豪在实践中也深谙此道。红军攻占永新县城后,伍中豪率第3营驻守永新西乡。他在稳固防务的同时,积极组建工作队,深入群众开展运动,发展党员,成立夏幽党支部,组建工农赤卫队,掀起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夏幽成为井冈山根据地群众运动的典范,毛泽东撰写《永新调查》时,大量资料均源自此地。

  1928年7月,红四军主力前往湘南,赣敌趁永新根据地兵力空虚,集结11个团兵力围剿。仅剩第31团驻守永新。毛泽东将31团分为南、北、中三路,采用游击战抵御敌军,伍中豪率3个连负责北路。他充分运用毛泽东游击战术精髓,一方面发动群众实行坚壁清野,干扰敌军后勤,另一方面将正规军与赤卫队结合,利用红旗、火把、鞭炮制造声势,迷惑敌军视线,正规军则出其不意发动偷袭。敌军陷入虚虚实实的迷局,被围困25天,死伤惨重。

  1929年,湘赣两省国民党军队发动大规模“会剿”,1月4日,毛泽东、朱德在宁冈召开会议制定战略。为避免被敌围困,决定由红五军和红四军三十二团守井冈山,其余3600人向外突围。突围去向上有分歧,多数建议向赣北或赣东方向转移,但时任三十一团团长伍中豪提出应去赣南。他综合分析赣南的战略位置、敌军部署、地理环境、物产资源及群众基础,指出赣南优势明显。毛泽东、朱德经过慎重考虑,采纳伍中豪建议,1929年1月14日,红四军主力突破敌军包围,奔赴赣南。此后,红军主力在赣南稳固阵地,革命之火重新燃起。事实证明赣南是最佳选择,为中央革命根据地奠定基础。1930年赣南楼梯岭会议上,毛泽东称赞伍中豪是红四军发展功臣第一。(注1)

  1929年12月28日,古田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上,伍中豪当选红四军前敌委员会委员。他创作的诗句“男儿沙场百战死,壮士马革裹尸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处处是青山。”广为流传,却鲜为人知这正是他所作。伍中豪不仅是革命战士的智勇代表,更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仁义风骨。

  伍中豪常被拿来与林彪比较。两人皆为早期红军年轻军事才俊,皆出自黄埔四期,曾同时效力于叶挺麾下,同任红四军团长,并几乎同时晋升为纵队司令、军长,经历相似。但两人作战风格截然不同。萧克将军总结称林彪注重速度,擅长运动战进攻,攻强守弱,稳定性不足;伍中豪则攻守兼备,作战更加均衡。伍中豪出身北京大学文科班,有良好文学功底,被誉为“第四军文学家”,林彪则“略逊文采,稍欠风骚”。性格方面,林彪孤傲自我,伍中豪则性情温和,处事以大局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注4)

  1930年6月,伍中豪刚接任红12军军长,便因急性肺炎住院。毛泽东对这位爱将牵挂甚深,不顾传染风险,每日探望。此时,中央政治局在李立三“左倾”

(责任编辑:)

关键词:

随机推荐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