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电影圈有个词儿突然火了,那就是“低质强碱性”,对应的电影,则是最近最热门的《抓娃娃》。
这个描述来自号称被盗号又被今日头条否认的陆川导演,对于这个迷雾重重、层层反转的娱乐事件,其实我也不是特别关心。
因为,相比之前的《资本接班人》和《接班人计划》这种更通俗的片名,影片最终的片名《抓娃娃》总显得有点绕,没之前的片名那么直接。
暑期档嘛,搞点这种不太过脑,又热热闹闹的东西其实也挺好的,大家现在已经这么难了,找个乐不也是自我释放嘛。
比如,已经有很多朋友都说过,看到这部电影就是会想起《楚门的世界》,这也是我在观影之后最先想到的一部电影。
这也是为什么这明明是一部喜剧片,但当我们把视角换成儿子马继业之后,你才会明白,在儿子的世界里,这个故事有多恐怖,这也是影片与《楚门的世界》的相似之处。
之前影片立项的时候就曾经说过,本片其实是《西虹市首富》的镜像,那部是穷人学习富人的的生活,而《抓娃娃》则是富人学习穷人的生活。
不过,这些影片最大的不同在于,上面几部外片中,孩子都是成年人,讲的都是富人家长对自己已成年的废物子女彻底失望,于是,希望以装穷的方式,让这帮富二代们重新认识自己,改过自新。
这些电影都有一个欺骗的主题,不过,被欺骗的是已经成年的,也彻底变废了的子女,所以,对他们的欺骗更像是一种善意的纠错。
如果《抓娃娃》的剧情是关于沉腾饰演的马成钢,装穷去骗大儿子马大俊的故事,那就基本跟上面的剧情一样了。
不过,抓娃娃的重心却不在这里,创作者更想借机去讲中式教育,受骗的是尚在幼年时期的小儿子马继业。于是,小朋友几乎从有记忆开始,就生活在谎言中,而且,这个谎言还持续了十几年。
用片中的描述就是,大号(大儿子)练废了,所以开小号(小儿子)重练。而影片最后,甚至还有再次开新号的想法,也是响应号召了。
他其实是一个特别自私、特别霸权、浑身爹味到已经完全盖不住,满到要从全身每个毛孔溢出来,一涌一涌地往外流,然后流了一地都是,一直淌一直淌那种……
这也是《抓娃娃》与上面提到的那些西片的最大不同,因为在那些片子里,你还是可以跟父亲这个角色有些认同感,因为,他其实是在为自己错误的教育赎罪,是在纠错。
但《抓娃娃》里的父亲,则是在践行着错误的教育,所谓“爹是为了你好”,其实只是为了自己爽,用非常独裁的方式执行着他的完美育儿计划。
马丽的角色在大银幕上存在感很强,那是因为她与沉腾的互动特别好,马丽的喜剧表演也特别好,特别好笑的那种好。
哦,我只是在说片中的两个角色都是反派的设定,并不是说主创是认同这两个角色的,他们也可以是讽刺。
当然,大家在看过这部电影之后,首先的感受应该还都是觉得挺有趣的。因为,影片套用了一个特别经典的喜剧架构,这是很多喜剧都会用得到的方式。
那就是撒个大谎之后,要以更多的谎言来隐瞒这个谎言,最终却是麻烦越来越多,需要补的窟窿也越来越大。
尤其是《抓娃娃》这种故事,其实如果你代入沉腾的角色,基本就是上门龙婿的设定嘛,别人都瞧不起你,觉得你穷。
而像影片中那样不计成本,投入大量的人力与财力,更是完全不可能的,最终只能以意淫的方式,来满足一些人的想象。
在片中,小孩大多时间是与真实世界隔绝的,他更多生活在一个由父母创造出来的的,满是设计与算计构成的世界当中。
无论是学习、身体成长、性格变化,一切的一切……都要有专家来观察、分析、规划、调整,努力让一切都变成最好。
这不就是意淫式实验室育儿吗?现实中的那些“望式”家长,能实现影片中的六七成,估计都得笑着哭了。
所以,也很好奇,如果在极端理想状态,且不被儿子发现的前提下,小朋友是否能成长为父母最理想的完美孩子呢?
起码,从影片给到我们的信息,他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接近了理想式的孩子。虽然我们也未必从孩子的行为感受得到这些,但起码影片说他就是这样的。
这个事倒也可以理解,甚至没办法怪片方。因为剧情已经到这个地步了,最后确实很难收场,而这里很多事情,因为种种原因,都没办法往下讲了,更不太能细说。
要知道,当一个人发现自己前半生都活在谎言当中,被骗了十几年,竟然还可以很快调整好自己,重新积极阳光,也确实挺可怕的。
(责任编辑:)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