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市南区深化推进“三基”工程
时间:2025-07-31 19:48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点击:

  市南区是青岛市重要的中心城区,30平方公里的陆域容纳近50万人,2024年创造出1650亿元GDP,其中第三产业占比约90%,是高度城市化的发展样本。市南区起步较早,率先遇到了楼院设施老旧、居民诉求纷杂等治理瓶颈。城市治理如同“绣花”,治理问题如同“细丝缠绕”,小则伤和气,大则影响全局发展,如何能让“绳结”解开理顺,治好中心城区的“城市病”?

  自2023年开始,市南区开展“强基层基础 到基层领干 为基层赋能”工程(以下简称“三基”工程),推动全要素治理资源赋能基层一线,构建起以上率下、以下促上、上下贯通、同向发力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我们这个院落在伏龙山顶,以前环境脏乱差,出行也不方便;现在好了,有了党组织,有了业委会,引进了物业,整块地方干干净净、清清爽爽,还有服务市集可以逛一逛。”谈到开放式楼院治理从“粗放式”到“精细式”的蜕变,江苏路街道伏龙山网格居民王华感慨地说。

  这是市南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个缩影。为确保各项工作不打折扣、落实到位,市南区建设上下贯通、坚强有力的组织体系,全面建强组织链条。

  织密治理网,筑牢“善治”根基。全区层面,注重“全域统揽”,党的建设领导小组定期研究、协调推进基层治理重点工作;街道层面,注重“统筹协调”,做实区域化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扩大治理“朋友圈”、形成治理“大合力”;社区层面,注重“延伸聚拢”,构建社区党委、驻地单位、居民群众联合参与的社区共建议事会,形成多元共治良性循环;小区(网格)层面,注重“凝聚带动”,推动党组织书记与业委会、自管会“一肩挑”,由小区党组织带动业委会(自管会)、物业服务企业共同推进小区治理。

  居民诉求多元复杂,导致社区工作“边界”模糊、事务繁杂,但人力、物力、财力相对有限,更关键的是“话语权”缺位。针对基层“力不从心”现象,市南区着力推动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形成区级领导、区直部门、街道干部“三级领干”机制。

  “我深切体会到,共建共享的前提是共情,之所以能与群众共情是源于初心使命。”在日前举行的市南区“三基”工程半年总结暨攻坚部署会上,市南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区监委主任马强面向全区干部群众,交流自己到社区领干的工作成效和心得感悟。今年上半年,他带头领干,办好了太湖路社区和高邮湖路社区25件民生实事。

  项目化推进,凝聚“共治”合力。根据“三基”工程要求,每名区级领导要包联1至3个社区,参加社区联席会,确定2个以上年度领办攻坚项目,每月帮助群众解决烦心事、揪心事。每个区直部门与包联社区结对共建,通过“社区点题、部门领题”,确定63个共建项目并进行公示。今年以来,各区直机关党组织累计参加志愿服务2024次,点亮社区“微心愿”368个,解决群众揪心事745件,成为撬动治理效能的“强力杠杆”。

  为了让街道社区同向发力、同题共答,市南区还推动街道处级干部延伸工作触角,实现辖区小区、楼院、楼宇(园区)、商圈包联全覆盖,带头召开议事协商会议,常态化组织各类活动,实现基层治理多点开花。

  为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市南区实施“健康小区”工程,选取人口密集小区作为试点,组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推出讲座巡讲、家医巡诊、预约挂号、健康档案等一系列举措,逐步改变居民传统就医习惯,形成“健康管理不出小区、小病慢病及康复治疗不出社区”的首诊在基层服务模式。

  针对老城区基础设施薄弱、管理效能滞后等问题,市南区还推动数智资源下沉,通过数据共享、技术赋能、场景创新三重路径,打造智慧化街区,提升基层治理的“微精度”。全要素下沉,激发了“精治”活力。

  市南区对基层一线干部分类分级制订赋能方案,出台了队伍建设、薪酬调整、职业晋升、关爱激励等“一揽子”举措,打通“专职网格员—社区工作者—居委会主任—事业编制”的成长链条,组建“暖南心动力”心理健康辅导团队,基层队伍活力进一步迸发,干事创业状态进一步提振。

(责任编辑:)

关键词:

随机推荐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