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职引未来—2024年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秋季专场甘肃站活动暨第18届中国·兰州技能人才智力交流大会”在兰州新区启动。 兰州新区供图
中新网甘肃新闻9月21日电(魏建军)21日,“职引未来—2024年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秋季专场甘肃站活动暨第18届中国·兰州技能人才智力交流大会”在兰州新区启动。此次活动吸引了10.8万余名求职者到场,初步达成了4.1万份意向性就业协议。
此次活动以“匠心筑梦 职引未来”为主题,由人社部全国人才流动中心、甘肃省人社厅、甘肃省教育厅、兰州新区管委会联合举办。采用“线下招聘+线上平台+直播带岗”的综合模式进行。现场汇集了来自山东、浙江、江苏、湖南、四川等15个省区市以及省内14个市州、兰州新区的520余家企事业单位,进行集中招聘活动。甘肃人才网同步启动线上招聘服务,线上线下联动,共提供就业岗位1.7万个。
在充满活力的技能展示体验区,省内38家技艺高超的技能大师工作室齐聚一堂,展示了他们精湛的技艺和令人瞩目的成果。此外,为了让参观者更深入地体验到技能操作的乐趣和魅力,现场还特别设置了互动体验环节。参观者们可以亲自上手,通过实际操作来感受各种技能的独特之处,从而更加直观地理解技能人才的智慧和努力。
大会期间同步举办了技能人才交流推介会,会上发布《兰州新区打造西部高水平产业技能人才高地的若干意见》,成立了兰州新区产业技能人才联盟,相关院校与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省内外公共人才服务机构、企业代表143人赴甘肃省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甘肃财贸职业学院等机构和院校开展了产教融合观摩交流。
大会充分发挥科教园区技能人才培育平台优势,开展技能人才交流推介会。兰州新区产业技能人才联盟的建立,破解校企合作信息不对称、对接不顺畅等难题,打造西部“大国工匠”培养基地,创建“新聚英才·技能兴区”技能人才品牌,为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甘肃省人社厅党组书记、厅长周丽宁表示,此次活动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及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决策部署,深化东西部地区人力资源交流合作,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要举措,将推动我省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及各兄弟省市人力资源开发和交流合作。
兰州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左龙表示,兰州新区正在致力于建设希望新城、产业新城、融创新城、宜居新城,朝着2030年地区生产总值1000亿元、财政收入100亿元、人口100万人的目标拼搏奋进,发展前景广阔、人才需求旺盛,已成为各类人才就业创业的热土。
兰州新区民政司法和社会保障局作为交流大会的承办单位,紧紧抓住促进科教园区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这一“牛鼻子”,与辖区内职业院校、技工院校进行上门沟通,了解院校特色专业和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有针对性邀请省内外企业参与招聘,安排技能人才推介会和入院入校观摩活动,让院校推介特色专业和优秀毕业生,让企业直观了解院校教学实力,提高毕业生就业成功率。
“除了高端人才,好多企业现在缺的更多的是蓝领。”该局局长龙卫东表示,兰州新区现已建成投运大中专院校11所、在建5所,入驻师生超过15万人,是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聚集地,已成为西北乃至全国紧缺人才的培育基地和“工匠摇篮”。在新区举办全国性技能人才智力交流大会,能够统筹全国就业资源促进新区科教园区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助力企业储备心仪的技能人才。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招聘会汇聚了全国大中城市的优质企业资源,不仅有比亚迪、中国重汽、娃哈哈、美的、海康威视、奇瑞集团等诸多名企加盟其中,也有甘肃本土一些实力企业,为求职者搭建起了一座通往理想职业的桥梁。
交流大会安排了四项主体活动,技能人才交流推介会、入园入校观摩、线上网络直播带岗“云招聘”和入企探岗行活动。龙卫东介绍说,“入企探岗”活动使企业能直观展示自身情况,减少求职者信息不对称,提升招聘效率。打破了地域限制,实现了线上线下联动,提高了求职招聘的精准度和效率,降低了求职成本,为求职者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目前,新区开展入企探岗活动上百场次,让求职者直观感受到意向入职企业的生产生活场景。今后,新区将依托省人力资源市场新区分市场,每月不定期组织入企探岗活动,多维度展现企业文化、生产过程、工作场景,助力企业和人才“双向奔赴”。龙卫东表示,基于此,逐步产生“订单班”,将越来越多的“蓝领”,输送到全国各地。
兰州新区作为全国第五个国家级新区,紧扣国家赋予的“极、地、台、区”战略使命,牢固树立“产才融合”理念,累计引进优质产业项目1300个,总投资6000亿元,经济增速连续7年领跑国家级新区,各类产业项目人才需求持续增长。
兰州新区常住人口从10万人增长到70万人,建成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科教园区,举办万人招聘会10余场,开展各类技能培训16.2万人次,帮助12.6万人实现就业创业,构建起职业教育与产业集群联动发展的新机制,开创了产教融合发展的新局面,树立了城市改革发展新标杆。(完)
(责任编辑:)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