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经济建设发展,城市格局更新,不可避免地伴生各种矛盾,其中项目落地中的政策处理工作尤为引人关注。这类大家口中常念叨的“拆迁款”,因为凝聚了一些家庭世代的奋斗努力,又饱含了舍家迁址的不舍,还夹杂着人情世故、诉求满足等一系列因素,工作复杂强度大,特别考验基层干部群众工作能力。
城市动迁是我国城市发展的特色优势,通过整体规划城市格局,将旧环境改造为新环境,并引导旧址居民选择更为优渥的居住地或生活方式,大多数人是理解且欢迎的。但近几年来,城市变革的速度是超过多数群众思维认知更新速度的,当年还是一村几十户的“圈子社交”突然就变成了“城市经济”,在面对陌生的基层干部和冗长的补偿政策,任谁都会“犯迷糊”。且因为选择,小部分旧址居民还会陷入选择困难或是选择过度的困境,这部分居民往往有着各式各样的难处,但相同的是对于政策处理工作的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
平心而论,基层干部在面对群众时,往往是一对多甚至一对百,很难做到条条解释、面面俱到。接触的多了久了,心生厌烦的情况也不少见,也正因此,我们时常听到政策处理工作要“有温度”。
在政策处理工作上,因为站位不同、学识不同、行业不同,不同的人对于政策有着各式各样的解读,但一定相同的是“撞了南墙才回头”。一些群众口中的“我认为”“我需要”“我觉得”,内心则是想努力到最后的朴素思想,这时候一味地去纠正往往适得其反,不如耐心分析,共同探讨——比如觉得自己比别人吃亏,不如带着群众一起到其他群众家里走走,现场解释赔偿标准;比如群众认为旧址面积有争议,不如带上群众一起去部门调阅资料,现场办公解释说明;比如群众必须要自己解读政策,不如陪他一起寻找行业专家,一起倾听专业意见……
无论是项目政策处理或是其他群众工作,许多诉求更为具体、更难落实,原先的“宣传员”思维已不再适用,如果没有说到点子上,没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反而会打上干部厌烦群众、群众不信干部的死结。想要打通政策处理的少数梗阻,只有和群众一起摸索、碰壁,做到公平公正守住底线,把事实一五一十毫无保留地展示,陪着群众上刀山下火海,就能获得完完全全的信任,最终顺水推舟、一帆风顺。
(责任编辑:)关键词: